蜀道明珠翠云廊 跨越千年仍青苍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7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蜀道明珠翠云廊 跨越千年仍青苍》的报道。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公元759年,杜甫从甘肃到成都,路过位于今天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的剑门关,留下的这首《剑门》诗,道尽剑门关的险峻雄奇。丹霞绝壁,横亘百里,中间仿佛被一剑劈开一道窄缝。站在“壁立千仞”的山下仰望,让人心生敬畏。
【资料图】
剑门关天下闻名,是蜀道核心标志之一。但许多人尚不知道,同一区域与剑门关互为依存、历史更为悠久的,还有一片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翠云廊。
7月24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拍摄的树龄约2300年的剑阁柏。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衔空三百里 一色郁青苍
剑门山区气候和土壤适宜柏木生长。千百年来,当地人民都有栽植柏木的传统,以致在剑阁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木林区,漫山遍野基本都是柏树。
翠云廊植树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历代都有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的传统。当地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其中宋明两朝的种植规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的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达数十万株。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兴元府(汉中)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宋仁宗批准这个奏请,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相度施行”。
7月24日,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翠云廊现场展示的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图。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明万历四十六年,剑阁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清同治年间《剑州志》也有“古柏数万株,为璧所植”的记载。文中所说的“李公”“璧”,正是明正德乙亥年(1515)的剑州知州李璧。
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树,逐渐形成以古柏为主、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景阳仍风雨,苍茫古栈云。”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蜀道胜景,诗中的“长廊”正是苍翠古柏所环绕的剑门蜀道。
而翠云廊的正式得名,则源于清代剑州知州乔钵一首诗——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
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想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乔钵还在诗序中专门提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曰‘翠云廊’。”
翠云廊以今天剑阁县内的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南充阆中古城,西达绵阳梓潼大庙山。区域内拥有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被称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
走进翠云廊,林外夏日炎炎,古道凉风习习、蝉鸣阵阵。姿态各异的古柏散布道旁,或挺拔入云、或蜿蜒虬劲,有的树径须几个成年人方能合抱。
翠云廊中被誉为“国之珍宝”的是一株名为“剑阁柏”的古柏,树龄高达2300年。树高27米,笔直挺拔、直指云霄。“剑阁柏”是“四川省十大树王”之一,全世界仅此一株,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评定为“中国最美古树”。
“剑阁柏”奇特之处不仅在于树龄,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远看似松、近看是柏。尤其是其果实,大于普通柏果但小于松果。果实呈椭圆形,与松果相似,而普通柏树果实呈圆形,但从裂纹上看又与柏果相似。
1978年经四川省林科所鉴定,此古柏是已知154种柏树之外的一个新品种,因在剑阁发现,被命名为“剑阁柏”。由于它具有松树和柏树的双重特征,当地百姓又称其为“松柏长青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驿铺传递的国家之一,历朝历代十分重视剑门蜀道上驿铺传递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明清规范,30到40里设一驿,10到20里设一铺。直到现在,剑阁县境内还保留着剑门驿、柳沟驿、汉阳铺、抄手铺等老地名。
翠云廊一处名为“汉德驿”的旅游公共设施正是仿照古代驿站的形制修建。驿站外立有一尊“张飞植柏”塑像。据民间传说,当年张飞领兵路过金牛道时,烈日当头、天气炎热,于是号令三军栽植柏树,故民间又称“张飞柏”。与人们心中怒目圆睁的“猛张飞”印象不同的是,这尊塑像是罕见的张飞开怀大笑的造型。
除“剑阁柏”外,翠云廊中许多古柏都有特定的名字。两棵连根而生、虬枝交叠的古柏仿佛一对情侣相依相偎,千年风雨也未曾改变。当地百姓因其美好的爱情寓意称其为“夫妻柏”,树身上挂满了红丝带。
据翠云廊景区讲解员介绍,近年来当地每年都要在剑门关、翠云廊举行青年人才集体婚礼活动,新人们都会在此亲手挂上红丝带,既是表达夫妻和睦、白头到老的美好心愿,也是立志扎根山区、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
跨越千年 生机勃勃
“剑州路旁多古柏,霜皮黛色高参天。”与金戈铁马的剑门关不同的是,翠云廊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厚重沉静。漫步古木参天的古道,随眼看去,道旁树木铭牌上的树龄动辄千年,古蜀文明的遗迹掩隐其中,令人追古之幽思油然而生。
除了土壤和气候原因外,翠云廊保存如此完好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古至今延续的保护传统。历朝历代官府均发布植柏护柏的政令,剑门山区百姓自古以来也都把植树护路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
《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七月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敕令:“诸系官山林,辄采伐者,杖八十。”
明代剑州知州李璧颁发“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清代乾隆时期对每棵古柏悬挂了带有“官”字的木牌,光绪初年对每株古柏进行了编号。
据了解,剑阁县自明代正德年间就有了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州官植树护路被纳入政绩考核。1941年,四川省政府电令剑阁县政府“对古柏进行清理、登记、编号、悬挂木牌,列册备查,以备县长交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剑阁县沿袭古制接力保护,继承和发扬“官员离任交接”历史惯例,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之一。据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已完成2次县长离任交接和20余次乡(镇)长离任交接。
2017年,剑阁县还专门举行了乡镇长离任交接仪式。在时任县长的现场监督下,几个乡镇的新老乡镇长在记载着辖区范围内古树数量、品种、有无死亡情况的“交接书”上确认签字。2020年举行的古柏保护行政首长离任交接仪式上,离任县长向新任县长移交了7803株古树。
从县令到县长,坚持古树离任交接,这一前后延续500年的制度被坊间称为“中国林长制的源头”。
翠云廊古柏树龄长、脆性大,虫害、火灾、水土流失、自然衰老一直是古树面临的最大危险。走在古柏林中,木栏围护、钢索牵引、搭架支架、砌石垒土、抱箍加固、树洞修复等保护措施极尽周详,有些蜿蜒侧生的古柏不仅用钢索牵引,还在粗壮的树枝下撑起钢架,让千年古木依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现代技术手段对古树施药防治病虫害,安装避雷针和防火设施。不仅如此,古蜀道沿线的古柏都进行了逐株普查登记,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身份识别管理。
如今漫步古道,每棵古树脚下都有一块铭牌标明树龄等基本信息;用手机一扫铭牌上的二维码,便能了解树高、树径、品种、位置经纬度等全方位信息。
“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植柏护柏”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翠云廊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东方智慧,支撑着当地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行动。剑阁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2%,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8天。2022年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223.53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22亿元。
剑阁县林业局局长张智勇表示,近年来剑阁县持续开展“我为蜀道植棵柏”“我为剑阁栽棵树”等大规模植树活动。2018年、2020年栽种柏树超2500株,下一步还计划每年举办“植柏节”活动,主要在蜀道沿线古柏稀少的区域种植翠云廊二代柏。
“翠云廊的古柏群是柏木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群体,是名副其实的‘蜀道明珠’。”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毛康珊赞叹。
在翠云廊古柏群中,有一株极为奇特:1600年高龄的它生长在两块汉砖之上,被树根紧裹的斑驳砖身上,东汉时期流行的人字形几何图纹和太阳图纹依稀可见。
“汉砖支撑着古柏,古柏拥抱着汉砖,历史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和谐共生千年。”看着这相拥相生、穿过悠悠岁月的古柏和汉砖,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眼中满是爱意,“我们作为研究者,更要带头爱护它们。”
若从低空飞掠俯瞰,古老的行道树,茂密的树冠掩映着青石板铺就的古蜀道,宛如一条巨龙。幽幽翠云廊,跨越千年,苍翠如昔,一如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坚韧不拔。
作别蜀道难 见证新时代
路,是文明生长的足迹。“蜀道明珠”翠云廊所处的,便是古蜀道中大名鼎鼎的金牛道。它是世界上遗存里程最长、保存最完好、资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驿道,它的形成比古罗马大道更久远,被誉为“古代陆路交通的活化石”。
古蜀道是指中国古代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古蜀道既是中国古代贯穿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军事要道和交通大道,也是联系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古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交通纽带。
学术界普遍认为,蜀道是“北四南三”,北边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南边主道是金牛道,从汉中勉县到成都全长600余公里,是历代官方修建、养护、管理的主干道。
金牛道的核心价值地段便是剑门蜀道,因其跨越剑门天险而得名。北起陕西七盘关,南至四川绵阳,全长250余公里,其中剑阁县境内现存古蜀道约150公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听取了名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攻占巴蜀,取得“席卷宇内、囊括四海”的资本,奠定了一统六国的重要基础,“大一统”从此成为印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国情怀。
在蜀道历史上,长期占据主线的是金牛道,因颇具神话色彩的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而得名。据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山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千百年来,险峻的地理环境阻挡不了人们对沟通的渴望。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壁,成就伴随了中国古代文明全部进程的古蜀道。
如今漫步剑门关、翠云廊,铁马金戈之声杳然无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成为景区的体验景点。古木参天的蜀道见证着新时代的人们用现代交通工具重塑时空,打造一条条“超级蜀道”。
西成高铁线穿过广元市,时速可达2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不时呼啸而过。透过车窗,游客能看到始凿于20世纪30年代的川陕公路、1958年通车运营的宝成铁路、2011年通车的京昆高速公路广陕段、2017年全线通车的兰渝铁路,以及汇入长江的嘉陵江航道。不同时代的交通动脉在这里交汇,蜀道变迁在这里浓缩。
翠云廊所在的剑阁县,从“百步九折萦岩峦”变成如今的四通八达。京昆高速、西成高铁、108国道贯穿县境,3小时高铁交通圈辐射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高铁、动车每天停靠最多可达41趟次。
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连通巴蜀大地,正在改变着四川的交通面貌。古老的出川门户已经蜕变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广元已经成为四川的第二大铁路枢纽,4条铁路在此交会,4条高速纵贯全境,广元机场开通了直达北上广深等城市航线17条,嘉陵江千吨轮船从广元港可直达长三角,境内油气输送管道总里程1536公里,‘公铁水空管’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说起广元的“交通之变”,广元市常务副市长许国斌如数家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1万亿元,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性转变,总体进入建设交通强省、打造全国“交通极”的新阶段。
如今,遍布四川全省的出川大通道已达40余条,成都更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开通了140余条国际航线。挥手作别“蜀道难”,“蜀道明珠”翠云廊见证着四川快速迈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时代。
标签: